应对5G时代的舆情治理与国家治理挑战
发布时间:2020-03-28 18:23 阅读 次
2019年是5G预商用元年,相关产业议题一直持续不断,但对5G为国家治理、社会治理、舆情治理带来的挑战目前研讨成果并不多见。而事实上,5G带来的“高带宽、低时延、万物互联、永久在线”将重构社会生活场景和社会成员互动联结方式,社会运行机制和要素资源的配置方式也随之发生深刻调整,5G在这些领域产生的影响力更为深远,需要我们未雨绸缪,对未来面临的各种挑战作出系统预判并研究应对方略。
5G引发的全景式变革带来治理新挑战
就技术本身的市场渗透力与社会影响力而言,我们可以区分为工具性技术和制度性技术。如起重机是一项工具性技术,可以为人们生活提供便利但不足以引发产业要素资源和商业模式的重构,而互联网就是一项制度性技术,基于互联网衍生出数量繁多的新兴商业模式,由此引发经济制度、经济结构乃至社会结构的变革。
5G属于典型的制度性技术,它不仅把人与人的连接拓展至“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的泛在实时交互,地面5G网络与卫星通信网络逐步融合发展还将构建起“天地人一体化”的全新信息网络,重构我们的时空触达与感知边界,进而改变未来国际竞争博弈的主战场和国家战略安全、国际国内治理的内涵与边界。此外,5G作为一项引擎型技术,以其高带宽、低时延优势为VR、AR、云计算、边缘计算、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的高阶应用提供了基础条件,上述新技术集群的协同创新效应将促进新一轮信息技术的跨越式发展,大数据成为新一轮技术周期和经济周期的关键生产要素,社会数据量呈爆发式增长,数据共享推动商业流程跨越企业边界形成全新的生态型价值网络。
我们在为技术革命带来的全要素生产率提升欣慰的同时,也不能忽略上述变革引发的治理挑战。首先,新业态新模式带来的新岗位与我国现有主流劳动人口的知识技能结构不匹配,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结合将取代大量低端重复性劳动岗位,包括会计、律师、金融等传统上被视为智力密集型行业的人才需求结构也出现了较大调整,技术性失业问题可能成为新的社会矛盾衍生点;其次,在智能化泛在互联的基础上,社会资源运作方式和成果转化方式将更多地依托互联网展开,新基础设施支撑起以平台为中心的超大规模社会化协作,企业之间的竞争重心正从技术竞争、产品竞争、供应链竞争逐步演进为平台化的生态体系竞争,社会资源越来越向头部企业、头部组织和头部个体集中,尽管社会财富总量依然在持续增加,但由于分配上的马太效应会引发一些人的“相对被剥夺感”;再次,基于互联网的平台经济崛起,大中型网络平台依托流量和数据、资金优势凝聚了大量中小微创业创新型企业和个人,形成了新型以利益联结为基础的社会群落。5G时代流量不再稀缺,以各种形态的直播电商、网红带货为代表,内容产业与电子商务深度融合,其监管和治理难度将远远高于相对松散的微博微信舆论场治理;最后,5G解决了过去长期困扰视频产业发展的带宽和流量问题,社会主流表达形态朝视频化方向发展,视频内容的情感属性更强,内容传播和解读的多意性增加了监管的难度,社会公众的情绪表达和思潮扩散形式更加多元化和隐蔽化,短视频的碎片化传播特质也会极大分散社会公众的注意力集中度,如何在多样中立主导、多元中谋共识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问题。
交叉赋能,推动治理与变革的良性互动
每一场深度的技术革命都会重构社会竞争秩序、分配体系和利益格局,为社会运行带来一些新的风险因素和矛盾衍生点。水可载舟亦可覆舟,现代信息技术不仅为提升舆情治理和国家治理精度、拓展治理宽度提供了新的支撑条件,也为技术赋能舒缓社会矛盾提供了可能空间。
1.借助现代化治理技术赋能国家与社会治理。5G万物互联,数据量爆炸式增长,整个社会泛在互联成为一个生态化的复杂巨系统,政府、平台、企业、居民、媒体等都是系统参与者,需要形成以国家治理为核心,行业自律、平台治理、社会监管、舆论监督多位一体的复合治理体系。未来基于数据共享的感知监测体系不断完善,很多关系百姓民生的公共政策出台前均可通过数字化模拟进行效果验证,从治理过程、治理手段、治理绩效评估等方面都可以实现智能化、数字化,推动决策方式从经验驱动转向数据驱动、决策过程从事后解决转向事先预测、决策结果从预报转向实报、决策信息从静态公开转向动态公开。
2.借助现代舆情监测技术优化舆情治理与舆论引导。5G促发的传播革命将使现有的新闻场、舆论场、心理场、社会场等场域格局发生深刻变迁,公域和私域边界逐渐模糊,公共议题生发传导机制、社会意见领袖生成淘汰机制及舆情传导路径都呈现出新的特点。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四全媒体”的论述从认识论层面为我们应对现代传播格局变动指明了方向。全媒体不断发展,出现了全程媒体、全息媒体、全员媒体、全效媒体,信息无处不在、无所不及、无人不用,媒体从信息采集到发布的各阶段都能实现“直播态”,表达方式日趋多样,公众的信息接收更加场景化、沉浸化,信息推送更加分众化、智能化、及时化,利用新兴数字技术手段可以让舆情监测与研判超越简单的内容分析层面,从社会话语表达、社会关系呈现、社会心理描绘、社会诉求预测等角度对社会舆情进行多维透视,寻求民生关切、社会需求与政府决策的结合点和社会各方利益的最大公约数,藉此超越单纯的危机应对型舆情治理局限,积极挖掘社会舆论对社会治理的良性推动力量形成生态治理机制。
3.借助平台赋能弥补数字化转型中的劳动力素质和结构短板。5G引领的经济社会全方位数字化转型会极大改变现有的社会就业结构,社会人才需求结构与供给现状之间会出现很大的鸿沟并有可能引发技术性失业大潮。面对这种潜在的社会风险隐患,需要在国家引导下强化政企合作,充分发挥企业作为技术和商业模式创新主体的作用,用前沿技术优化互联网平台的后端服务支撑体系和前端用户操作界面,用后端服务支撑体系的“加厚”“加重”“精准化”和前端操作界面的“简单化”“可视化”“友好化”让一些低技能人群不需要经过复杂培训就可以依托平台进行创业、拉动就业。以近两年崛起的会员电商平台每日一淘为例,该平台把商品的货源供应、物流仓储、货物包装配送、平台导流和店铺页面维护等复杂繁琐工作都由平台后方承担,没有技能特长的个人只要成为会员就可以在平台上开店售卖平台提供的商品,通过平台赋能,包括一些全职主妇、残障人士等传统就业市场上的弱势群体也获得了新的就业机会,而一二线城市人口通过平台开店拉动周边人群消费,成为乡村土特产品对外销售的推介者,也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农副产品产地的品牌、营销人才短板,对弥合城乡发展差距起到一定作用。 陈端 肖馨宁 余正樱桃
(作者单位:中央财经大学)
(本文是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青年基金/自筹经费项目《国家治理现代化视域下的舆情治理创新》课题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号14YJC860001)
上一篇:城市治理,照亮“盲点”才见功夫
下一篇:城市治理与创新发展的“南充模式”